越南杀马特组合 高清

评分:
9.0 推荐

分类: 记录片 1991

导演: 李一凡

剧情介绍

2017年,李一凡开始拍摄杀马特。他从深圳开始,在深圳、广州、中山、惠州、重庆、贵阳、黔东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安顺、昆明、大理、玉溪、曲靖,以及红河州,共计完成杀马特采访67个,网络采访11个。在拍摄期间,李一凡又从杀马特和其他工人手中,通过直接购买手机视频等方式,收 集了工厂流水线及工人生活录像915段。
这是一次详实且残酷的调查梳理行动。五颜六色的头发下面,李一凡重新检讨了城乡关系里,关于社会底层工人的生存代价和权利困境的根源。当越来越多的杀马特消失在人们视线里,而曾经或依旧是流水线工人的他们,和今天仍然不断涌入城市的打工者一样,依然面临着实质上的权利不平等,依旧笼罩在制度性排斥的阴影里。
杀马特音译自英语“smart”一词,泛指一种中国城市年轻工人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亚文化潮流,以夸张而廉价的服饰、发型著称。艺术家、纪录片导演李一凡花费数年时间实地接触和研究“杀马特”群体,最终用访谈和工厂场景创作出一部长片,并在展览现场用数百部二手手机播放购买自工人自拍的生产场景。
李一凡将展览视为一次让美术馆观众看到另外一个社群的机会,在长片中他借用年轻工人的陈述,描绘出杀马特形成的条件、变化,及如何在舆论暴力下走向式微。在项目中,他始终是以无知者的角色进入,随后逐渐发现杀马特的遭遇,来自于年轻工人的孤立处境和与城市主流生活之间的疏离,并把项目看作是对杀马特一词祛魅化的过程。这与他一贯的立场保持一致,即认为在中国的现状下,艺术创作应当基于对社会生活的直接体感,才能因现实本身的超越性,获得足够的创造力。

评论:

  • 瓮若雁 7小时前 :

    走出去或者留下来的抉择是很多人都做过的。虽然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离我很遥远,但是这种抉择的艰难还是很能共情的。

  • 楠雨 5小时前 :

    未免太悬浮了 感觉没有回忆的真实和温度反而像是漂浮在舞台上的一出舞台剧 cinematography搞得像是photography 不缺乏美感但是缺乏影像的流动感 就非常平庸吧 即使题材应该能让我感同身受也始终没有产生情感联结

  • 零翠绿 7小时前 :

    但是,这种生活碎片采集式的手法确实导致整个影片哪里都涉及一点点但没有一处是深入讨论的。尤其是加上大量的插曲——大部分还是直接以bgm附着与故事之外的——更是冲淡了在那样的背景下应有的迷失感与压抑感。

  • 灵紫 4小时前 :

    {★★☆} 这不是个轻松的决定:我相信Kenneth Branagh童年的图像,也相信他在镜头后忠于这份图像。但看完后数日,我脑内却难以回忆起几个这部致敬Branagh所成长街区的电影里,在那条街区上生活的被挤压、坚守或放弃的人们。就像孩子模糊的念想,贝尔法斯特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有地标、有伤痕、有欢笑,却没有一个让他不舍离去的理由。

  • 歆彩 0小时前 :

    英伦三岛一直就不平静…屁大的地方,争来争去~配乐真是不错,黑白的太差劲

  • 陀雨莲 7小时前 :

    不同于此类电影大部分都会仅仅对过去年代的简单回味思念,电影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周遭的不稳定以及恐慌,其实是很真实的。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留下,也有更多没有选择的权利,“爱尔兰人大多是移民的”听的让人感同身受而又bittersweet。(如果觉得这个电影“仅仅是从北爱去英格兰而已而很无病呻吟”的话建议可以看一下北爱近几十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为什么很多人选择了离开)

  • 澹台问儿 0小时前 :

    刻意的机位

  • 雪彩 0小时前 :

    烂片有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这部片子算是全占了,开头的语言让我以为是八月,但之后打破预期一路下跌,浮夸难看,情感层面故事太过差劲,感情抡不圆,跟着时间走…

  • 费浩思 6小时前 :

    就那一小片街区景来回用,那黑白不就是掩盖布景的假么,最大的问题情感跳戏啊,是一会儿感受孩童的天真,一会儿又体会父母的无奈。

  • 鲍乐蕊 8小时前 :

    给五星有点过了,整体显得匠气了些,但无疑是个可爱又真诚的片子。朱迪·丹奇演得实在太好。乡愁真的是太容易击中人了。

  • 鲁安娴 1小时前 :

    饰演小男孩的裘德修与饰演父亲的杰米多南两个人的对手戏拍的异常感人,黑白影像反而显得更加隽永,非常讲究的美术和摄影,配乐也恰到好处。不抱任何期望,却发现更多的感动和惊喜。

  • 林佳 1小时前 :

    虽然很一般,但是看到最后我还是有点莫名其妙的感动。

  • 艾心语 3小时前 :

    幸也不幸世界是不会如数学题一样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 晨霞 1小时前 :

    一开场就是《罗马》名场面,也不得不带着对比的眼光看下去了,孩子的视角纯真可爱,小演员演技担当是本片之福,但因为视角所限,社会的动乱和父母的争执都是断裂的叙述,无从知道动乱从何来,也不清楚母亲在洗衣粉事件之前是怎么同意移居的,全片只有淡淡的忧伤情绪是完满的,而怀旧歌曲和彩色光影密度之高,说是导演私人化的讲述不为过,感觉就像一篇小学生日记。(想了两天改不及格)

  • 紫冷珍 0小时前 :

    就算是刻意地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也喜欢这份笨拙但真诚的乡愁。

  • 锦文 1小时前 :

    充满了许多导演儿时的私人回忆,但这些导演令自我感动的情节实在是难以打动并非处于那个时代和国家的观众。但话又说回来了,讲述童年回忆的《罗马》同样是私人的,为什么卡隆的《罗马》反而更能激起异地观众的共鸣与同情?因为卡隆选择将镜头更加聚焦于一个人物:是一个看似脆弱但又内心坚强的女性。这样的形象以及发生在她身上的不幸遭遇、导演注入的真诚情感,在高超的视听技法衬托下的结果自然是极其讨喜的。但再反观《贝尔法斯特》,过于刻意的镜头设计反而会显得投机取巧。以及在人物情感的塑造上,也没有《罗马》做得如此令人印象深刻。

  • 竭芳茵 6小时前 :

    虽然有着一个沉重的时代背景,但片子显然融入了更多儿童视角的单纯美好。父亲母亲的形象选角俨然是偶像派的。黑白画面也是那么的细腻干净。

  • 桀梁 5小时前 :

    约翰.福特的电影常常使用门框式构图,这部电影频频出现窗框式构图,黑白摄影很美甚至让人觉得摄影师已经陶醉在了自己的摄影中。有人说像罗马但是感觉上也有点博格丹诺维奇的最后一场电影的味道,当然不管是和罗马比还是和最后一场电影比,这部都只能算是一个小品了。片中片出现了很多经典电影,双虎屠龙,正午,对话中也提到了很多经典,罗宾七侠,消失的地平线,等等。塞伦.希德演的祖父相当好,躺在棺材里的画面一定是在致敬双虎屠龙。PS“我们爱尔兰人不怕颠沛流离,要不然全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酒吧了,哈哈哈。”

  • 焦凌珍 2小时前 :

    对这种充满复古风的儿童电影毫无抵抗力,虽然电影只是通过儿童视角在呈现那个年代大人的世界,但是依然充满着活力和童真

  • 雪梅 1小时前 :

    对生活在那里的那一代人来说是很珍贵的记忆。很小的叙事,最佳剧本与往届相比略有过誉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